半島·BOB官方網站理查德克萊德曼
半島·BOB官方網站理查德克萊德曼中新網北京2月6日電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,法國《歐洲時報》近日出版了“紀念中法建交60周年”法文紀念特刊。特刊收錄了法國各界主流人士的專訪與報道,有近半篇幅呈現了兩國人文交流的盛況,其中就有中國民眾非常熟悉的法國鋼琴家理查德·克萊德曼(Richard Clayderman)。
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,克萊德曼的音樂給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如今,他每年仍有不少時間在中國巡演。與中國結緣后,他也成了中國社會演變的一個特殊觀察者。
當被問及與中國的緣起時,他回憶道:“線年的一場電視音樂會。我記得他們讓我在體育館里演奏,當時是中國開放的初期,還沒有現在這么漂亮的音樂廳。”
音響設備有限、音樂廳不太符合演奏要求……盡管最初階段遇到了一些挑戰,克萊德曼還是堅持了下來。“如今,我最美的音樂會都是在中國舉行。即使是在地方城市,音樂廳的建筑和音響效果也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更讓這位鋼琴家印象深刻的,是從他剛進入中國起一直追隨他的“老粉”,這讓他與中國公眾之間的感情愈加深厚。
“在中國觀眾中,我能發現一家人一起來我的音樂會:一開始他們本人是我的粉絲,后來,他們結婚生子,然后把鋼琴介紹給自己的孩子。30年過去了,(他們對我的喜愛)依然如初,”克萊德曼坦言:“在一些國家,我的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可能會下降,但中國觀眾一如既往地歡迎我的作品。”
從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到貴州的黃果樹瀑布,克萊德曼的音樂帶給中國各地聽眾的,除了他的音樂,還有他對推動中國青少年鋼琴教育的一片熱心。
“鋼琴在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樂器。我邀請年輕鋼琴家登臺,他們在4歲到16歲之間,與他們一起演奏讓我非常感動,對家長來說也是如此半島·體育官網,這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在舞臺上與音樂家一起演奏的機會。”克萊德曼說。
時至今日,這位法國鋼琴家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無處不在:電視、婚禮、酒店大堂、電話鈴聲......他在中國的音樂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,甚至在文學作品中也激勵著后人,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在2005年出版的短篇小說《歡樂贊》中,就曾有他的作品“奏響”。
克萊德曼還用中國傳統樂器重新改編了他的一些作品,并融入了當地經典曲目,如《》和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。這是一種文化融合,反映了他希望完全融入中國音樂文化的愿望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