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 半島 > 音樂知識 > 樂理資訊

當藝術特長成為每個孩子的“通用能力”如何走出一條更長遠的藝術學習之道?

2024-07-22 21:23:05

  當藝術特長成為每個孩子的“通用能力”如何走出一條更長遠的藝術學習之道?隨著家庭對藝術教育的日益重視,學習一門樂器,報一兩個藝術培訓班,已經成了常態。而在國家層面,教育部推出美育中考的同時,提出要將培養每位學生1-2項藝術特長,作為學校美育改革的重點。未來,當藝術特長變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素養,而不再是家長用來攀比和彰顯孩子與眾不同的工具時,或許,回歸藝術教育和美育的初心,用耐心和智慧陪伴孩子度過必要的練習期,才能讓藝術學習之路更長遠。

  隨著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,無論是走專業道路,還是培養興趣愛好,很多家長們都希望讓孩子學習一門樂器,學習樂器仿佛已經成為了一個“潮流”。

  可是悄然間,陪娃練琴,卻成了排在陪娃寫作業之后,最容易引起家長共鳴的痛點。這層痛里,除了練琴這一過程本身的艱苦,還有精神上的焦慮、攀比、以及對天才的幻想。

  為了能讓孩子保持競爭優勢,家長們開始報更多的興趣班,甚至在藝術特長類別上比較熟優孰劣,形成一種隱形的鄙視鏈。

  以樂器學習為例,知乎上就曬出了家長圈里常見的“樂器鄙視鏈”,比如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鋼琴。

  曾經的樂器之王鋼琴,如今在很多中產家庭眼里,因為學的人太多,已經成了標配墊底,而越冷門、越貴、越難學的樂器,才更能彰顯藝術品位。

  這也導致藝術學習,在今天成了文化學習之外的又一“雞娃戰場”,彌漫著功利主義、技法至上和攀比氛圍。

  繼美育中考和藝術測評之后,前不久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,下一步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的關鍵,是培養每個學生具備1-2項藝術特長。

  當1-2項藝術特長成為每個孩子都必須具備的“通用能力”,而不再是彰顯與眾不同的“加分項”,學校在美育教育上該如如何發力?家長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藝術特長和興趣培養?

  外灘君采訪了上海平和雙語學校藝術團負責老師李鶯,以及家有兩位琴童的媽媽Bonnie,他們對藝術學習的看法,以及陪孩子練琴的經歷和感悟,或許可以給到家長以啟發。

  曾經,隨著朗朗、李云迪等鋼琴獨奏大師的誕生,點燃了很多父母想要效仿“虎媽”“狼爸”的教育模式,培養音樂神童的。

  可是,培養“音樂神童”背后的代價是什么?這份成功不僅僅需要日復一日的苦練、極具天賦和熱情、大量的金錢和精力投入,甚至還要足夠的運氣。

  《音樂神童加工廠》的作者半島·體育官網,出身于波蘭音樂世家的伊莎貝拉·瓦格納,曾用10年時間追蹤采訪90名小提琴手,全景式展現“音樂神童”們的獨奏圈生涯。

  她發現,獨奏道路是如此艱難,獲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但這一事實從獨奏教育開始,就被老師們掩藏起來了。

  獨奏學生只有堅信自己的光輝前程——作為一名獨奏家周游世界、在久負盛名的音樂廳里演奏,才能支撐自己接受如此嚴苛、長期的樂器訓練。

  有能力的甚至為孩子組織個人音樂會,追隨歐美的小提琴名師或大賽評委,飛往世界各地與他們面見,只為讓他們給孩子上一兩個小時的小提琴課。

  即便如此,古典音樂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潛規則和“一將功成萬骨灰”的激烈競爭,依然讓很多“音樂神童”無法圓夢。

  比如,些父母將音樂考級和比賽獲獎看得高于一切,通過各種雞娃手段逼迫孩子練琴,導致孩子在完成考級目標后,就好像替父母完成了任務,以后卻再也不碰琴了,著實可惜。

  還有的父母,在替孩子選擇藝術學習類別時,更多秉著“實用主義”和“物以稀為貴”的心態,而非從孩子的興趣出發。

  比如,更傾向于選擇表演獨奏、演奏主旋律概率更大的樂器,那些常常在樂團中提供伴奏的樂器,則被忽略和冷落。

  對此,平和學生藝術團負責人李鶯老師表示,有這樣想法的家長,忽略了學習藝術的初心,以及孩子對融入集體的需要。而團隊合作能力,恰恰是音樂素養的一部分。

  “在藝術團里,我們會讓學生去了解不同的樂器,讓他們知道,樂團演奏是一個團隊的配合,每一種樂器的地位其實都是平等的。孩子們在集體演奏中,需要互相聆聽,融于一個集體去共同完成一件作品,這種感動會影響孩子一輩子。”

  可是,當藝術不再是一種事業的選擇,而只是一種愛好的培養,琴童這條路該以什么樣的方式走下去?在日益繁重的學業和競爭壓力下,孩子究竟需要在藝術學習上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?

  藝術學習的過程,不可能都是溫馨而美好的,哪怕一開始孩子很感興趣,隨之而來的也一定是非常枯燥、漫長、艱苦的練習過程。

  因此,對于每一個家有琴童的家長來說,如何化解孩子在練琴過程中的枯燥、緩解親子關系的起飛狗跳,都是一門必修課。

  李鶯老師提醒,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,比如到了初中階段,他們在藝術學習過程后中漸漸有了成就感,就會重新產生興趣和內驅力,開始自主去練習。前提是,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階段。

  Bonnie本人是一位音樂愛好者,她希望自己的兩個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,能通過樂器表達自己的情感,能有音樂相伴。

  兩個兒子分別上四年級和二年級,哥哥學了鋼琴和大提琴,弟弟學了鋼琴和長笛。如今兩個孩子分別學校藝術團里擔任長笛演奏和大提琴演奏。

  在陪伴兩個兒子學琴的道路上,她深知,想要達到長期不懈的練習,僅憑孩子對樂器一開始的簡單興趣是不夠的,同樣需要家長的耐心、智慧。

  首先,是對家長的情緒控制能力的考驗。比如,在陪孩子練琴的過程中注意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,針對孩子不同情緒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。

  Bonnie的經驗是,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,讓任務簡單一些、時間短一些、形式好玩一些,幫孩子找回自信,感受到樂趣;當孩子有積極情緒時,讓任務難一點,練習時間長一點,引導孩子迎挑戰,培養韌性。

  但是無論如何,她會和孩子明確一條底線,那就是每天都要進行半小時左右的練習;即使學習任務繁重,也最少要抽出十分鐘來專注練習。

  這樣一來孩子既不會有負擔,也會將練琴看作生活中的一部分,更重要的是,它能讓孩子從小養成時間管理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品質。

  除此以外,Bonnie認為,在陪伴孩子音樂啟蒙和初學演奏技能這兩個非常關鍵的階段,創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十分重要。

  比如,在孩子的音樂啟蒙階段,她會給孩子聽許多兒歌、音樂劇乃至古典音樂,包括莫扎特、舒伯特、柴可夫斯基、貝多芬等為孩子創作的曲子,培養孩子節奏、旋律等感覺和對音樂的想象力。

  接下來,孩子們開始學習簡單的樂理時,同樣是寓教于樂的方式。他們通過繪本讓孩子了解音樂大師的故事,通過玩貼紙練習冊,來學習簡單的樂譜。

  這位培養出李云迪、陳薩、張昊辰等鋼琴家的老先生,一直以讓孩子們能夠快樂地學習音樂作為自己的目標。他認為,學習音樂,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聽覺和想象力,也就是“先學站,再學走”。

  Bonnie的經驗是,家長陪同跟課是有必要的,因為孩子年齡還小,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注意老師指導的細節,便于回家以后的鞏固練習。

  在藝術培訓老師的選擇上,相比老師的演奏技法和個人實力,Bonnie更看重的是他對孩子的音樂感受力、理解力的開發。

  比如,在練習的曲子時,孩子的大提琴老師會講解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,用同一首曲子為孩子演繹巴洛克時期、浪漫主義時期、新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,和孩子一起探索和表達對不同音樂的理解。

  “好的音樂老師,除了解決技巧方面的難點,對孩子的音樂審美和感受力的提升,都非常有幫助。”Bonnie感慨,這樣的課堂,連跟課的家長都會受到很好的熏陶和啟蒙。

  《音樂神童加工廠》的作者伊莎貝拉曾在接受外灘教育采訪時表示,音樂應該是一種通識教育,而且音樂教育中有兩種方式。

  一種是在短期內逼迫孩子不斷練習出成績,還有一種是創造盡可能良好的氛圍,讓孩子接觸音樂,感受音樂的美好。在我看來,后者更容易取得一個良好的長期效果。

  盡管今天大多數家長對于孩子的藝術學習初心,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培養他們的一技之長,能在漫長人生中得到藝術的滋養,但是想要陪伴孩子走好這條藝術學習之路,卻并不容易。

  或許,家長要重新看待藝術學習的本質,它不是為了完成階段性的考級目標后,就戛然而止;也不僅僅是一段段長久而枯燥的練習,必須以犧牲親子關系為代價。

  相反,藝術學習是幫助孩子領略到生活中更多元、更豐富的美的一種途徑。如果追求美的過本身,充滿了痛苦和雞飛狗跳,這是否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?

  教育部已經提出,下一步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的關鍵,是培養每個學生具備1-2項藝術特長。此外,美育課堂要教會學生基本藝術知識、藝術技能,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,讓學生有欣賞美、體驗美的機會。

  外灘君在走訪學校中發現,組織高質量的藝術團體活動,而非僅僅以課堂為載體,或許是一種很好的途徑。

  比如,李鶯老師所在的上海平和雙語學校,就通過學生藝術團發展和藝術課程改革,探索出了校園美育的一種新的可能。

  學校從2009年開始成立學生藝術團,到今天已有500人規模,成為十分重要的校園藝術學習載體,覆蓋小學至高中全年齡段。

  其中包括交響樂團、管樂團、民樂團、合唱團、爵士樂團、音樂劇團等多種形式團體。每年藝術團還會在上海音樂廳、東方藝術中心、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專業場所,為孩子們提供各種各樣的登臺表演機會。

  比如,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提供的選修課內容,正好銜接藝術團里的四大表演模塊,涵蓋西洋管弦、民族樂器、舞臺表演、合唱等豐富的藝術形式。學生不僅可以自由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樂器和藝術特長,還能為參加藝術團表演做準備。

  而一到三年級的音樂課程,主要是培養音樂學習興趣和藝術素養,給到孩子一些音樂常識、音樂鑒賞和啟蒙方面的內容,打好藝術基礎。

  就這樣,很多進校時零基礎的學生,畢業時甚至能達到校級交響樂團的訓練水平;就連很多學校里參加者寥寥的合唱團,也吸引到很多高中生甘愿抽出課余時間來排練。

  李鶯老師介紹說,藝術團的蓬勃發展,成了一盞 “聚光燈”,吸引來了很多喜愛藝術,想要有所嘗試的學生,也激發了學生強大的內驅力。

  “每年,樂團首席的‘第一把椅子’,更是孩子們心中的向往。為了能在藝術團表演中坐上這把椅子,孩子們自發地勤學苦練,比家長在后面逼著練琴有效果多了。”

  這份持久的內驅力,究竟從何而來?平和校長萬瑋認為,學生時代,孩子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集體歸屬感,他們享受在團體中學習和成長的氛圍。

  這也是為什么,學校美育教育有一個很最重要的價值,那就是為學生營造一種團體氛圍,讓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,從而生長出屬于自己的內驅力。

  除了平和藝術團,以演唱現代風格合唱作品為主的廈門六中合唱團,也讓我們看到校園美育的另一種可能。

  從2017年開始,廈門六中合唱團在已故音樂老師高至凡的帶領下,以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的形式,相繼演繹《青花瓷》《稻香》等現代流行歌曲。因為突破傳統的合唱方式,而走紅網絡,成為校園合唱團中的一股清流。

  “我們只想純粹地用‘阿卡貝拉’這種表演形式做出優秀的音樂,終極目標是希望讓更多學生在感受美、表現美、鑒賞美、創造美的過程中,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。”

  比如,有的學校一年排兩首歌,一遍又一遍地唱,讓學生參加合唱比賽,為學校拿獎;有的雖然提供藝術課程,卻只是流于形式和應付,而不是培養學生對于藝術的熱愛,對整個世界的美的理解。

  或許每個學校在探索適合自己的美育教育時,首先要考慮的,依然是藝術培養的初心——那就是,讓學生有欣賞美、體驗美的機會,培養幸福而平凡的人。

  與其絞盡腦汁如何用藝術特長來彰顯孩子的“實力”,不如破除一些心態和認識上的誤區,回歸初心,走出一條更長遠的藝術學習之道。

微站點
查看微站點
個人中心
人工客服
購物車
回頂部
主站蜘蛛池模板: xxxwww欧美性|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|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| 免费国产人做人视频在线观看| 香蕉网在线视频|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|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| 无遮挡h肉动漫网站| 乱子轮熟睡1区|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| 你懂的在线免费观看| 美日韩在线观看| 国产卡一卡二卡乱码三卡| 香蕉伊思人在线精品|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| 一日本道a高清免费播放| 日日夜夜天天操|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|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|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|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|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| 超级乱淫视频aⅴ播放视频|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| 18到20岁女人一级毛片|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|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|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|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| 91色视频在线|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玩| 一级做a爰片欧美aaaa|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|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| 一级黄色片网站| 手机看片你懂的| 午夜影院在线观看|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| 日本乱子伦xxxx|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| 最近更新在线中文字幕一页|